最近,天氣稍有好轉桃園二手餐飲設備,霧霾不那麼嚴重,但有關霧霾話題的討論仍在繼續,並且持續升溫。
  2013年末萬利多製冰機,一項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關於霧霾重要成分之一PM2.5成因的科研成果引發了熱議。據介紹,經過對北京地區PM2.5的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的比對分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率領的課題組發現,北京PM2.5有六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二次無機氣溶膠(一般由汽車尾氣和燃煤排放物等轉化而來),這些源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對這一研究結果,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汽車抗癌食物排行尾氣去哪兒了?怎麼只對PM2.5貢獻了不到4%(汽車尾氣和垃圾焚燒總共貢獻了4%的來源)?這顯然與人們先前有關霧霾成因的認知有明顯區別。
  果不其然,包括復旦大支票貼現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污染物研究專家莊國順教授在內的諸多同行做出了快速反應。莊國順教授稱,機動車尾氣排放對於霧霾的貢獻遠遠不止4%,中科院研究文章最基本的錯誤是將二次無機氣溶膠也歸類為霧霾的來源,而二次無機氣溶膠的主要來源卻是汽車尾氣的排放。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潘濤研究員也明確表示,機動車排放是北京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爭議也迅速引起中科院官方的關註,中科院於1月2日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探討後“得出一致結論”,“(4%)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另據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於建華介紹:“機動車污染還是搜尋行銷北京較為主要的污染源。這不僅是我們通過模型解析的結果,也是污染物監測測算的結果。”
  事實上,早在2013年年初,同樣是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另一位研究員王躍思公佈的結論是:在北京地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四分之一;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五分之一。這個結論也已基本成為2013年度北京制定交通及減排政策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針對各種質疑的聲音,張仁健研究員及其課題組並無具體回應和解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上述研究成果已經被國際刊物收錄,相關結論已成為鐵板釘釘的一個科學結論。這似乎可以說明,在科學界內部,對作為霧霾重要成分的PM2.5的成因,仍存在一定的爭論(至少是尚無完全共識)。受此影響,對公眾而言,更值得關註的是,圍繞霧霾等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應該如何看待科學研究與公眾認知的關係。
  在人類發展史上,科學研究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但基於某些限制條件,有時候科學研究本身卻也可能滯後,並誤導公眾的認知。
  譬如,以引發本次爭論的汽車尾氣排放為例,其實,正是科技的進步讓人類擁有了汽車這種快速而便捷的交通工具,並且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交通工具本身的持續改進和擴展,又大大提高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到1943年,僅美國洛杉磯地區就擁有了250萬輛汽車,可見當時汽車產業的繁榮場面。
  但與此同時,也正是在1943年,洛杉磯地區爆發了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直接致死800多人。對於這一事件,作為汽車產業發展推手的相關科學研究本身,卻沒有在第一時間發揮其“以正視聽”的作用。相反,由於汽車產業等部門極力否認汽車尾氣的危害,公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法正確認識空氣污染的成因,造成環境治理上的嚴重滯後。一直到後來,由於空氣質量不斷下滑,經過科學家反覆查證,才發現引發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正是汽車尾氣(貢獻率達75%以上),由此揭開了治理空氣環境的序幕。
  以上這段歷史表明,在環境污染的治理上,如果說,公眾的積极參与是推動全社會開展環境保護的引擎,那麼,在公眾參與之前,對環境問題的正確認知則是那個掌握方向的方向盤,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指引,公眾即便有很高的環保熱情,也有可能誤入歧途,造成極大的社會經濟資源浪費。而在如何有效引導公眾對於環境問題的認知,並確保其知情權方面,科學研究無疑任重道遠。
  美國耶魯大學“氣候變化認知研究”課題組曾經開展過一項持續數年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在影響公眾認識“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環境問題的信息來源方面,在包括大眾媒體、官方政府、教師等二十個選項中,“科學家”的影響力排名第一。這個調查結果充分說明,在公眾認知與環境問題的事實真相之間,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無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橋梁作用,正是在科學家研究發現的影響下,公眾才有了正確的認知,並繼而左右各項環保政策的出台。
  於是,在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當下,我們的科學研究究竟應該如何發揮其功效呢?從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角度,筆者認為,科學研究的作用有二:
  其一,科學研究首先應致力於探究事實的真相。公眾要採取合理的行動,離不開正確的判斷。據筆者觀察,有關PM2.5成因的最新研究結論之所以甫一公佈便造成社會嘩然,主要原因仍在於其模糊性,譬如作為最大來源的“二次無機氣溶膠”,總共占到PM2.5成因的26%,而研究同時認為這部分來源“一般由汽車尾氣和燃煤排放物等轉化而來”。那麼,汽車尾氣在這裡面究竟占多大比例?對此,相關研究顯然有必要繼續深入,讓公眾掌握全部的真相。
  其二,以科學的聲譽來確保公眾的知情權。筆者也曾針對“氣候變化”問題對國內公眾開展過認知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科學家仍然是公眾心目中最值得信賴的信息來源,這說明,科學在聲譽上沒有國別之分,只要是基於科學精神開展的研究,都有必要呈現給公眾,讓公眾知道相關結果。就這一點而言,本次有關北京地區PM2.5成因的研究成果,即便有違先前公眾的一般認識,也應該讓公眾知曉,因為,這是公眾最基本的知情權。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標題:北京PM2.5成因爭論的啟示)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r96xrfp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