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0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載《中國除霾毋忘西方痛史》一文,文章指,中國已有必要參考別國的經驗,在環境上展開大轉型。
  文章摘編如下:
  2013年入冬以來,中國的霾問題成了亞洲重大新聞。當一個地方的霾害嚴重,即顯示該地方空氣質量已亮起了紅色警戒燈號。人們千萬不要以為這隻是一種季節性的短期現象,而要去對空氣污染展開積極的作為。
  前幾年,美國喬治敦大學歷史教授麥克尼爾出了一本《太陽底下有新事︰二十世紀環境史》,該書即指出了近代各國的霾害。
  例如倫敦︰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晚期,倫敦已成了全球最大城市,1900年人口有660萬,全倫敦有約百萬枝煙囪、幾千個蒸汽引擎,這些全都是燃煤。1873年大霧,人們灰茫茫的完全看不到眼前,許多人走路都會走進泰晤士河裡。1879至1880的冬天,就有3000人死於肺病;1952年12月4日至10日的大霧即死了4000人。
  除了倫敦外,1909年蘇格蘭格拉斯高一場霧霾死了1063人。由於問題嚴重,使得英國政府於1956年實施《空氣清潔法案》嚴格管制燃煤,於是1956年後倫敦情況大變。到了1972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減少了90%。這一切都是1952年一場霧霾死了4000人的沉痛代價。
  倫敦是全球的“霧都”,而匹茲堡、洛杉磯則是有名的“霧城”。匹茲堡為鋼鐵城市,洛杉磯則是汽車排氣泛濫的城市。1948年,匹茲堡旁邊的朵志拉鎮由於鋼鐵及鋅工廠廢氣造成20人死亡,匹茲堡才開始有效地管制空氣。洛杉磯是美國最大汽車城市,汽車廢氣和陽光所造成的“光霧”至為嚴重。洛杉磯雖自1947年起就有空氣管理委員會,但在汽車業的阻撓下,它對空氣質量的改善並不大。
  至於空氣質量惡化中的地區,如雅典、巴西聖保羅、印度加爾各答、東歐的波蘭等的空氣污染在追求經濟簡單成長下,始終未曾改善。然而,日本卻出現環境奇跡。日本環境污染在1960年代末達到頂峰,人們當會記得,東京由於空氣質量惡劣,生意人一度在街上設置氧氣包販賣機,供呼吸不順暢的人臨時救急之用。但日本政府的經濟企劃廳、環保署等單位卻能透過限制與創新,取締空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到了1983年,礦業和製造業所使用的能源只有1973年的三分之一;日本汽車製造業也能不斷研發,1978年的新型汽車排污率只有1968年型汽車的110%。因此麥克尼爾說,日本乃是戰後的環境奇跡,可以與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跡並論。
  在《太陽底下有新事﹕二十世紀環境史》中,麥克尼爾指出,環境的改變乃是一個人類不斷自我挑戰、自我轉型的過程。倫敦本來是個可怕的霧都,一次大霧會死亡4000人,但卻可以透過管理,還原為一個乾凈都市;日本也可以透過管理與創新,在不影響經濟成長及生活素質的條件下,使日本更適於居住。
  中國的確已有必要參考別國的經驗,在環境上展開大轉型。  (原標題:港刊:中國除霾毋忘西方痛史 需要環境大轉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r96xrfp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